前不久,哈尔滨师范大学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王洋团队作品“鐵驪豐斗”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认证为“最大的陶瓷米斗”。此次认证不仅是对“鐵驪豐斗”作品的国际认可,更是学校长期深耕创意设计、赋能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标志性成果。88厘米的口径度量着北疆陶艺的传承与创新,173.42升的容积承载着对话世界的自信与气度。千年窑火照今辉,一起来听听大师王洋团队和他们的作品“鐵驪豐斗”背后的故事。
“守护与传承,开拓与创新,是我们的使命。”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陶艺教研室主任、国家一级陶瓷工艺师王洋说。“鐵驪豐斗”的故事要从“驖驪窑”说起。驖驪窑作为龙江本土特色陶艺,曾在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驖驪窑也曾一度陷入沉寂,直到王洋团队的入驻,才为驖驪窑带来了新的生机。
王洋团队历时一年在小兴安岭图南山脚下的古老村落开启了一系列关于驖驪窑的乡野调查,恢复并创新了驖驪窑的烧制工艺。从泥土的选择到烧制的温度,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反复的试验,他们找回了那失落已久的技艺,解锁出天地淬炼的陶艺密码,让千年窑火重新燃起,烧制出了“鐵驪豐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陶瓷米斗。如今,鐵驪豐斗成为了驖驪窑的代表作,它是传承与创新的交汇点,书写崭新的传奇。
王洋和他的团队曾深入呼兰河流域开展文化溯源,系统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肃慎文化到辽金元明时期的民俗印记,并将这些珍贵的“黑土地密码”巧妙地转化为陶艺语言。在陶土中融入河砂,形成了特殊质感,形制上再现渤海国文物的神韵,纹饰提炼自少数民族的日月图腾与森林鹿影,构建起“鐵驪豐斗”完整且独特的文化叙事体系。“呼兰河的清波曾映照我们调研的足迹,东方红水库的百年库泥沉淀着岁月的厚重,鹿鸣钼矿的尾矿砂诉说着大地的馈赠,英雄故里的热土滋养着不灭的骊马精神。”王洋老师动情分享他和团队在田野间调研的300多个日夜,每一步的行走、每一次的触摸、每一笔的记录,团队都在与历史对话、与文化相拥。
“鐵驪豐斗”的制作材料取自于铁力本地的陶瓷土矿,并在陶土和釉料中融入铁力东方红水库的百年库泥,在烧制过程中,百年库泥促使坯体和釉色发生丰富窑变,这些不可复制的颜色和纹理,成为“鐵驪豐斗”最独特的“身份标识”。不同于工业量产的统一釉色,每一处窑变都是土地与火焰共同创作的艺术品,展现着铁力山水的灵动与厚重。“艺术创作来源自然,更要竭尽所能的回馈自然,敬畏土地、爱护土地、相信土地,是我创作遵循的法则。”王洋说。
米斗是称量粮食的量器,有着吉祥的寓意,是丰饶富足的象征,更是农耕文明的“饭碗图腾”。铁力百年农耕史孕育于此,用“最大陶瓷米斗”冲击世界纪录,便是想让黑土地的农耕文化被世界看见。王洋老师经常和自己的学生们提起,“当我们品尝碗中的白米饭时,要想起田野间辛勤劳作的农民们。”米斗的“丰”,既指物产丰饶,更指人心丰盈,“鐵驪豐斗”不只是艺术品,更是铁力精神与文化的记忆容器。
王洋老师的作品能够熔铸劳动人民的期盼,他让陶艺成为记录生活、致敬劳动的载体,更用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手艺”连接城乡、服务百姓。他用20余载的坚守,让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的北疆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赵鹤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铁军
视频、图片由哈师大提供
编辑 李鹏





